怎样打造优质研学游?代表委员给出这些建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研学旅游备受关注。作为“教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优质研学游不仅提升了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也激发了文旅消费新动能。当前,研学旅游产品还面临产品同质化、缺乏创新、缺少文化内涵等问题。着眼于推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本报特邀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回应基层关切,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基层关切:如何抢抓研学游市场先机?
江西中海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韩清亮表示:“基层研学机构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缺乏打造品牌的专业能力和资金支持,难以形成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研学品牌。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研学旅游课程也难以满足当下学生多样化、高质量的研学需求。”“一方面是前景广阔的研学游市场‘蓝海’,另一方面是企业、景区、地区单打独斗,缺乏品牌和体系。”韩清亮的关切在于,江西作为广大港澳青少年学子“饮水思源”的旅游目的地,如何才能打造出高品质研学游产品,让青少年感受当地历史文化的魅力,进一步释放研学游消费潜能。
代表回应:丰富供给 打造品牌
以面向港澳青少年的品牌研学线路及产品为例,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介绍,江西文旅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精准聚焦港澳青少年客群,开展“全球学子嘉游赣”“赣港澳台青少年交流”等主题活动,不断推出红色研学、考古探源、非遗体验等线路产品,做实追风江西、诗旅江西、非遗江西等品牌,切实增强港澳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江西与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商缘相通,江西不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通互动,特别是赣深高铁的开通,让赣港澳三地合作交流驶入快车道。
梅亦表示,一方面,要加大研学旅游合作力度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针对国内多数研学线路均基于省域、区域内景区串联而成,国际性、省域间联动互动不足,建议推出一批跨区互通的研学线路产品。强化省域联动、区域互动,推动江西与周边省份资源串联成线,不断丰富研学产品供给。
3月1日是东江水供港60周年纪念日,不少饮水思源的香港游客把三百山乃至江西作为旅游首选地。赣州安远三百山是东江的主要源头,很多港澳青少年学子选择来这里研学。梅亦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在研学旅行业态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精心指导,将赣港澳青少年研学线路产品作为全国研学重点品牌来打造,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源头活水。(王竹青 采访整理)
基层关切: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研学游产品?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研学游发展。对于部分基层单位而言,虽然本身具有资源优势和发展研学游的意愿,但怎样将资源转化为研学路线和产品是个难题。山东省聊城市京剧院院长赵晓霞说:“前几年研学旅游兴起时,京剧院也曾试水加入研学路线。在剧院的小剧场,孩子们能看折子戏、欣赏京剧服饰,但总觉得可体验的产品太单一。”聊城市京剧院是鲁西北地区传承京剧艺术的重要院团,数十年如一日在基层演出,坚持常态化进校园。赵晓霞认为,乘着传统文化研学游市场发展的东风,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艺术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孩子。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切入点如何找?戏曲艺术如何融入研学旅游线路?
委员回应:既要尊重传统,也要了解现代审美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硏究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去过全国不少地方,对于公共文化场馆、景区、企业等的传统文化研学游项目进行了细致观察。他发现,效果好的研学游项目有两大特点,一是对于本地核心资源的挖掘转化,二是对于消费者审美需求的精准把控。
孔维克举例,非遗进景区如今已不是新鲜事,但是各地推广的效果不一样。他在山东潍坊的一个景区看到,景区引来互动性较强的非遗项目,孩子们不仅可以上手做,而且可以带走作品。景区请来的非遗传承人大多是更具活力的年轻人,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能迅速跟孩子们打成一片。再比如,戏曲艺术很多是用方言表演的,且具有一定欣赏门槛,有的需要基本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剧种的角色要有了解。了解剧种特色的过程,就是研学的趣味和课程切入点所在。
孔维克建议,各地发展传统文化研学游不能“广撒网”或者“蜻蜓点水”,应当提炼出几门课程,同时注重新技术的融入,让孩子们觉得研学游是很酷的事,不能让研学游只能看不能体验。(记者 苏锐 采访整理)
基层关切:乡村研学游如何深挖本土文化富矿?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研学游发展,对于乡村来说,如何与当地文化结合,开发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研学课程和活动呢?
黄湖镇自然研学基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清波村竹坞山,区内有蜚声中外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近年来,黄湖镇以艺术乡建推动人文乡村建设,吸引大批年轻人前来,也陆续开发了‘二十四节气’等研学路线,让学生了解当地生态。我们也尝试与良渚文化等结合,如何做好进一步提升?”该研学基地负责人卢昱说。
代表回应:挖掘核心文化、优化师资队伍、推出优质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海霞文化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陈盈盈一直关注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她表示,研学游项目与当地文化深度结合需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本地核心文化的挖掘转化,二是对于课程内容和师资的精准把控。
陈盈盈说,洞头以海霞文化、海霞营地为核心,打造了一支以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为核心的海霞红色研学实践师资队伍。创新“理论培训+现场教学+军事体验”模式,不断丰富海霞红色课程线路,形成科学规范安全的管理体系,开展青少年公益性研学,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国防教育品牌,在600余期研训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她建议,乡村研学游运营团队要深入调研,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黄湖镇可以借助良渚文化大走廊重点区的地理区位优势,结合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民间传说、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等,开拓非遗制作、农耕劳动等互动性强的特色乡村文化研学游项目,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加深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当然,新业态的打造离不开专业的团队。当地还需建立起一支有文化、懂孩子需求的专业且稳定的人才队伍,同时吸引当地非遗传承人、文化专家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推出优质的乡村研学课程。(记者 周传人 采访整理)
2025-03-11 18: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