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洛阳旅游 发表时间:2025-03-10 浏览次数:1
3月3日,2025年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今年洛阳市将围绕“深化文旅融合、聚焦行业升级、加强宣传营销、赓续河洛文脉、坚持以文惠民”等核心任务,推出30余项重点举措,全力打造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丰富“民宿+”场景、积极引客入洛、持续叫响“牡丹文化节”品牌,通过“汉服融城”“夜经济升级”“非遗活化”等特色工程,绘就古今辉映、文旅共荣新画卷。
一、壮大新兴业态
发挥汉服研究院作用,拓展延伸“汉服+妆造+微视频”产业链,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汉服打卡场景和业态,加快推进汉服主题酒店、汉服传承与创新展示中心等项目,探索推动洛阳作为永久基地举办汉服大赛,开展汉服创意设计大赛、模特大赛、新品发布会、交流活动等,保持洛阳汉服IP热度。
构建特色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研学课程体系,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东方红农耕博物馆、龙凤山理学文化研学营地、黄河神仙湾研学营地等一批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管理规范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新增考古、黄河、工业等研学基地10家以上。
支持“非遗进民宿”,选取发展基础较好的民宿,植入剪纸、香道、草药染等非遗体验场景;以栾川旅游民宿集群为试点,推动30家旅游民宿开展降本增效提升活动。
挖掘河洛文化特色,培育“只看洛阳城”系列沉浸式演艺。持续优化《唐宫乐宴》《寻迹洛神赋》、九洲池夜游等沉浸式演艺项目,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沉浸式演艺作品。
二、丰富场景供给
全力推进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建设,支持特色文商旅街区差异化发展,布局古风演艺、国潮市集等新业态,打造推出一批“有感觉、想打卡、愿传播”的消费场景,组织开展各类文旅消费活动不低于200场。
持续提升“古都夜八点”消费品牌,聚焦特色文商旅街区,优化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演、夜拍等一系列特色夜间产品,营造一批24小时营业的消费场景;培育演艺等流量经济,举办大型商业演唱会10场以上,满足游客个性化消费需求。
鼓励栾川、嵩县、新安、汝阳等重点县因地制宜打造露营基地、农耕体验、户外运动等新业态。培育发展“银发经济”“康养经济”“冰雪经济”等,助力乡村振兴。
三、提升服务品质
优化“一码游洛阳”智慧旅游服务平台,鼓励扶持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文化场馆等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积极推进5G、VR等新技术在文旅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加快培育壮大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等新型文化业态,持续提升全市文旅行业数字化建设水平。
优化旅游景区停车、购票检票、旅游公厕、引导标识、预约讲解等服务,举办导游培训班,组织导游学非遗,开展“金牌导游说非遗”等活动,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四、加强宣传营销
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地,组织景区等文旅企业开展让利活动;针对武汉、西安等周边客源城市开展现场推介,拓展中远程市场。
充分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推动提升景区景点、文博场馆的外文标识体系,加强跨境支付便利化、外语讲解队伍建设,满足外国游客入境旅游需求。
实施“形象宣传+产品线路落地”的网络立体营销,持续开展Twitter、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体推广,邀请境外客源地主流媒体、网红和旅行商来洛踩风、踩线,讲好洛阳故事。
节会经济提质,持续叫响“牡丹文化节”品牌。以“花YOUNG洛阳城”为主题,围绕沉浸赏花、神都幻面、牡丹市集等主题策划创意视频,创新运用“数字+场景”方式做好开幕式策划传播,精心办好汉服幻面舞会、博物馆夜游、沉浸式演艺等特色活动,为牡丹文化节有效引流。
五、非遗保护传承
聚焦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以保护区验收为抓手,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修复、标识标牌体系建设等“六大工程”,持续叫响“春和景明”“河洛飞花”“河洛非遗新青年”等品牌。
推动“非遗+”融合发展,培育生态良好的“非遗在社区”试点,指导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非遗工坊建设,发挥非遗服务社会、涵养文化等作用。
六、聚力文化惠民
开展“河洛欢歌广场文化月”、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咱村有戏”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市文化馆统筹带动作用,统筹开展面向文化志愿者、少儿、老人等群体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进基层。
开展阅读服务进基层,统筹开展阅读指导、图书借阅、亲子共读等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不低于500场,扩大优质阅读资源的覆盖面。
洛阳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振刊表示,站在新起点,洛阳正以“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为引擎,推动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跨越。随着汉服产业链、数字文旅平台、国际节会矩阵的持续完善,这座承载着五千年文明印记的古都,正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脉,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名城目标阔步前行。(洛报融媒记者 戚帅华)